目前分類:politics of food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與藝術家洪天宇相聚Garden 91有感:

1338003710-1485489226_b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慢食》這本書的忠實讀者,平常不嗜精緻美食的我,很難得如此喜愛一本探討美食文化的書。然而我卻被作者謝忠道的文筆深深吸引,樸實中蘊藏著雅緻流暢;那股柔順、細微、卻帶著廣度的評論,讓作者對飲食文化的觀察顯得真誠;不流入僵硬的寫實作風,同時挑起我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思索。

這一年多來我已經很少買書(不過還是定期買某些雜誌),大多的時間我都是坐公車大老遠跑去圖書館借書。除了想省錢、省紙資源之外,我也開始享受與大家一起共用書籍的感覺。在英國農場生活時改變我最多的就是這種共享的概念,我不再追逐著又新又好的東西,想拼命擺進自己的房間收藏,現在反而認為如果能夠把舊資源發揮到最大的效益才是最讓人喜悅!

可是當我在政大書城看到謝忠道的新書《慢食之後》時,我翻了翻、想了想、在書店裡走了兩圈,最後還是決定打破這陣子自己堅守不買書的原則...畢竟我曾是《慢食》這本書的愛好者啊!情有可原吧!

在此分享這本新書的作者序言,讓我們一同思考:除了己身的健康問題之外,後工業時代的人類飲食文化對地球與環境所帶來巨大的影響;我們能夠靠自己的飲食方式改變什麼嗎?

慢食之後    

 

--- --- --- 

為地球養身 ◎謝忠道

 

這不是一本飲食道德經,或是健康觀念實用手冊。就算你逐字背誦,早晚默唸,它不會讓你長命百歲,青春永駐,更不會驅災避難,辟邪抗厄,或是當選好人好事代表。這純粹只是一本自我思考的過程紀錄。真的要檢討,我的生活絕不是環保養生的最佳典範。

我不買有機食品,除非它好又便宜;我一件有機棉衣也沒有;我很少運動,每年跑步游泳的次數肯定沒有喫松露魚子醬多(還是我喫太多松露魚子醬了??);我喜歡spa按摩大於網球瑜珈,但是單車是我每天的交通工具;我不抽菸,但不介意飯後哈上一根好雪茄;我喝酒,但是只喝喜歡的;我也喫冷凍食品,櫃子裡有泡麵罐頭,炸雞薯條也不忌口。但是這都不是我的主食。我挑食但不偏食,什麼都喫,但不吃魚翅(黑)鮪魚,不喝瓶裝水(除非在餐廳裡或旅途中)。在沙漠裡朋友好意買了一瓶可樂請客,被我婉拒,換來白眼一雙和謔笑一句:歹逗陣。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我吃奶蛋素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了  這陣子更是努力避免奶製品 

同事問我原因  我想沒啥大道理  只是純粹地希望自己減少食用動物性產品

 

關於吃素與否的辯論  我不參與

我只知道  在每天的飲食中 

--每當了解食物來源飲食對環境的傷害最低  每當確認沒有動物因為我而受苦或被殺害時 --

我總是會感到口中的食物好美味~~感謝大自然孕育提供的食材!

 

收到學姊寄給我的以下文章  感觸好深    

同時也才讓我想到出現在我家公園附近那幅總讓我會心一笑的牆上塗鴉 (這真的不是我畫的!!)

 

IMAG2833-r.jpg

----

 

為什麼我養豬,卻不吃豬肉?


by 公視記者 林建成 2011/02/09 原文連結

 

養豬戶駱鴻賢,養豬卻不吃豬肉,為什麼?

他放棄賣豬的初期,為了讓大家知道肉類的處理方式,曾經披露養豬業不欲人知的秘密,但卻引來黑道人士警告,當時還報警處理。直到今日,駱鴻賢的祖母還認為她孫子發神經病,才會突然放棄能獲利的養豬事業。

養豬戶的秘密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養豬戶有辦法讓死豬和病豬「起死回生」? 為什麼養豬戶有魔術般的力量,能讓豬體特定部位按照商家要求,長得肥嫩又美?


駱鴻賢的祖父養豬,祖父說養豬不需學歷,可快速致富的行業。駱鴻賢一直相信祖父的勉勵,在他們眼中,豬只是商品,養大了就賣給肉商去屠宰。

「是的,養豬可以很快致富,可是那些錢卻莫名其妙地很快就沒有了,總有厄運到來…」駱鴻賢說。

小時,駱鴻賢天真地問祖父:「為什麼我們家都不吃豬肉?」

祖父說:「我帶你到養豬場看一遍,你就知道了。」

 

駱鴻賢知道內幕後,再也不敢吃豬肉,改吃海產。可是這也讓他得過痛風、心血管疾病和中風。

 

眼神相凝 改變一切

動物被屠宰前,都是驚恐,不願上車。圖為一隻已被載到屠宰場的豬,等待凌晨被宰殺支解。(華視新聞 榮昊北 攝)

駱鴻賢曾養過一隻特別的豬,牠有一隻只有兩蹄的腳。牠不是豬王,但每次豬群搶食時,總會讓出空位給這隻豬。一天,這隻豬要被送到屠宰場前,卻靜靜地望著駱鴻賢,眼神似乎在說:「你怎麼會這樣對待我?」

四目相望的那刻,讓駱鴻賢心中一震,豬圈裡的豬全亂了起來,淒厲嚎叫。那情境,駱鴻賢一直忘不了。

輾轉難眠,駱鴻賢凌晨飛奔屠宰場,想贖回那隻豬。他抵達時,一眼便認出那腳蹄,已經被切割放在枱上。駱鴻賢忍不住一直哭,屠宰場工人以為他瘋了。回到家,駱鴻賢把冰箱中的肉全扔了出去,祖母也認為他瘋了。

那天起,駱鴻賢不再賣豬,開始吃素,也讓豬群吃素食廚餘。駱鴻賢現在靠打零工以及媽媽包素食水餃來支付家用和安養20多頭豬的開銷。日子辛苦,但他覺得心安理得。

駱鴻賢餵豬的飼料和廚餘都是無奶蛋的純素,可是黑心豬農在飼料中會添加藥物和抗生素,這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只是政府無法全天候監控豬農施用的劑量。(林建成 攝)


披露內幕秘密 惹來黑道警告

駱鴻賢不養豬後,曾把不為人知的秘密說了出來,卻遭到黑道人士的警告,因為這將影響龐大的畜牧業和消費市場,所以駱鴻賢不願再說。

記者只好轉問不願曝光的退休養豬戶,詢問到底養豬戶用什麼方法,能讓豬隻特定部位顯得肥嫩適中?

他們說,豬飼料通常都會摻雜瘦肉精等藥物,尤其在豬被送往屠宰的前一個月,如要加快速度,每天就直接用針頭注射在需求的部位,改變脂肪囤積位置。例如,如果商家要的是豬腳,黑心的豬農便會注射藥劑在豬腳,讓肥肉一圈圈很美地垂下。如果商家要的是豬頸肉,針就注射在豬頸部位,讓頸部肥又嫩。

施打瘦肉精和抗生素行為,天天在臺灣上演,可是政府那能全天候監控養豬戶?更有些黑心商人專門收集病死豬,如果是已開始腐爛的病死豬肉,皮下組織變黃,黑心豬商就用噴燈火烤,削掉第一層肉,再用藥水泡成漂亮顏色。如果黃色已滲入真皮層,沒法賣了,就絞碎灌成香腸或製成肉鬆,消費者渾然不覺。

 

DSC02373

 「你看捷運和公車內打瞌睡的人,有一些人都是吃了含毒素的肉。人吃了那些肉之後,毒素囤積在人體內臟,就會感到疲倦。還有,像現在的小孩月經不穩、賀爾蒙早發、個性暴躁,也多是吃了被施打了近一年激素和抗生素等藥品的肉類而發生的。」

「這是相對的,你是否覺得有時生病看醫生卻無效?因為你身體已經有抗藥性了。醫生得加強藥劑量,才能治好你?是不是?」

「許多歐美國家已把奶、蛋從五大類基本營養飲食的種類中剔除。全世界喝牛奶最多人口的國家是紐西蘭和美國,可是他們也是骨質疏鬆症最多的國家。因為動物被施打激素、抗生素,產出的不再是營養,而是對人體有害的食物。真是諷刺。」駱鴻賢說出他許多觀察。

 

駱鴻賢每天吃一鍋稀飯,轉業日子雖然辛苦,但過得心安。他藉由自己的經驗,呼籲吃素的好處。(林建成 攝)


「你知道生的豬腸是什麼顏色嗎?」他突然問。

「白色。」我答。

「錯,你看到的是已經用漂白水漂過的腸子!豬腸的顏色是豬屎色啊!」駱鴻賢搖頭解答,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真相。

這讓人覺得整個食物供應鏈,在科技的進步下,並沒有更好,反而處處危險。商人要求快速、要求美觀、贏得消費者青睞,進而賺進大筆鈔票。

駱鴻賢說臺灣的屠宰業還存有非人道的屠宰方式,用刀活殺豬、馬、牛、羊,或用機器在七秒鐘解決一條生命,這些動物都是在驚恐掙扎被活割後死亡。這種腎上激素暴衝的血液流遍全身,根據外國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類吃進肚子也有損健康。

 

集中廚餘學問大 政府要注意

另外,每天巡迴大街小巷的垃圾車,後面加掛的廚餘桶,這些餵豬的廚餘內容物有辣椒、果皮、溶解的衛生紙、釘書針、橡皮筋…,如何能控管呢?

「我看過廚餘內有奇奇怪怪的東西很多啦!死貓、死狗、餐盤、破玻璃杯、鐵筷、叉子、牙籤… 都有。如果廚餘沒有再加溫煮得熟透,豬就容易得腸胃病,而且在兩星期內就會死掉了,非常快。」

廚餘內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如果廚餘沒有再加溫煮熟,豬隻就容易得腸胃病,兩星期內就會死掉。然後病死豬的社會問題又浮現了。(林建成 攝)


現在隨著垃圾車收集的廚餘,的確也沒有管控,政府得多幫民眾注意,因為廚餘一有問題,吃廚餘的豬就會受到牽連,病死豬的社會問題也會開始出現。

「一頭可賣到一萬多元的豬,如果死了送到化製場,一毛錢都拿不到。你說,一般人會怎麼做?」 駱鴻賢問。

的確,這是環環相扣的情形。

(註:化製場 – 以動物屍體、廢棄屠體及其內臟、皮、血液、骨、蹄等為原料,經加工化製為肥料、飼料、皮革、膠及工業用油脂等之場所-摘自行政院農委會定義。)

 

日子清苦 堅持原則

駱鴻賢每天受旁人嘲諷譏笑,但每天凌晨和下午仍得去素食餐廳載素食廚餘回去煮熱給豬吃。他有時也應邀到校園演講,他很欣慰每場次總能喚起同學響應「少吃肉」或「不吃肉」的決心。

「你有心,就沒有所謂的不方便,只看你要不要去做而已。沒有殺戮犧牲的食物,才是美食。」

為了安養剩餘的二十多頭豬,駱鴻賢特地闢建了「豬豬天堂」。如果有民眾不願養寵物豬了,可以送到「豬豬天堂」嗎?

「不可能!我不接受!如果對方夠狠,能先拋棄自己的父母子女,那我再答應接養。」駱鴻賢有些動怒,因為他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喂~ 爸爸拿東西來給你們吃囉,快出來喔…」只見豬群一起奔跑過來。

「我想透過我和這些豬,去喚醒更多的人…」

 

\\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6a00d83451c83e69e200e550066baa8833-800wi.jpg


"水裡的鉤子太多了. 這就是今日漁業的問題.

漁民每年都從海中帶走7790萬公噸的野生動物, 運作方式從一隻釣的小船到大型的工業用拖網漁船都有.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 我們當前的口腹之慾可能很快就會導致一場全球性的漁業衰退. "

 

繼土地之後, 這幾天我接觸到的議題都與海洋有關. 因過度捕撈而造成的海洋生態浩劫, 這個問題在台灣幾乎受不到任何重視: 街頭巷尾的海鮮快炒, 全家歡樂的旋轉壽司, 隱密暗弄內的高級壽司, 海鮮等同美食, 就是取之不盡的食物.

如同英國電郵報記者Charles Clover所述: 消費者在大啖海鮮時, 有誰會想到這條魚是從哪裡來的? 是大型商船捕撈還是某個小島的漁民? 是用何種方式捕捉? 捕捉方式及交易方式是合法或非法?

除了知道魚類擁有豐富的營養及油脂之外, 我們需要考慮這些問題嗎?? 是的, 絕對需要!

今天我看了記錄片魚線的盡頭(The End of the Line)之後, 著實感受到海洋漁業所面臨的危險及急迫性遠遠地大於畜牧及農業. 這些都是重要的議題, 但其中漁業這個議題必較少被關注及提及. 


 

從海裡捕撈到的大型魚類都是野生動物, 其中包括我們在台灣常吃到的鱈魚, 旗魚, 鮪魚, 及鯊魚等. 這些大型魚類屬於食物鏈的頂端, 在海洋生態中發揮著重要的平衡功能- 大魚吃中魚, 中魚吃小魚, 小魚吃浮游生物.

人類日益月新的商業船隊靠著精良的科技, 追蹤, 定位, 並大量地捕捉魚類; 由於新科技的出現, 現在少數船隻短短幾天內即可捕到一整年限額漁獲量.而其所造成的後果是: 在短短的四十年之中, 人類已經吃掉將近80~90%的海洋動物!

而在這驚人的數字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也是海洋生態的大浩劫-- 許多大型魚種慢慢瀕臨絕種, 因為大魚變少, 中魚開始變多把小魚都吃掉, 小魚變少就代表復育機率變低, 同時也沒有適量的小魚去吃海裡的浮游生物, 海水混濁度變高. 而中型魚也沒辦法長成大魚, 因為商船能捕就捕, 大魚都沒了,當然連中魚都是寶!

除了魚之外, 人的生計也因此面臨危機-- 北大西洋鱈魚原本是多到漁夫隨便抓隨便有, 也因此造就了加拿大紐芬蘭(Newfoundland)一帶地區的繁華漁業光景; 但由於人類的貪婪, 毫無顧忌的捕殺, 大家從沒想過會絕種的鱈魚竟然也在九十年代開始瀕臨商業性絕種. 漁船漸漸捉不到魚, 迫使當時的加拿大漁業部長不得不在1992年時下令禁止該區捕捉鱈魚(fishing ban)並且關閉魚工廠, 這個結果讓四萬多人頓時失去工作. 根據綠色和平的資料顯示, 北大西洋鱈魚的漁獲量(catch)在50-60年代的高峰為八十萬公噸, 而1994年卻僅存約一千七百公噸的生存量(population).

其實在數周之前, 我開始閱讀海鮮的美味輓歌這本書時, 就已經開始感到後悔...因為本人愛吃的鮪魚蛋餅自此之後只能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 而在看了記錄片魚線的盡頭之後, 我更是痛恨自己~~現在就連鮪魚生魚片及清蒸鱈魚我也要說掰掰了~~~!! (除非我了解魚的品種, 產地, 及捕撈方式).

很多人說不知者無罪(ignorance is bless), 我不後悔自己知道了這些背後殘酷的事實: 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知道, 然後做出最符合自己良知的選擇.

 

 

延伸閱讀:

"魚線的盡頭" by 大地旅人

The beginning quote is from "改變大海, 更何時" by 國家地理雜誌2010年10月號

 

//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otation of 照片 021.jpg

(One autumn in Philadelphia, USA)


自從開始接觸農業及公平貿易的議題之後, 我就對"手上拿著星巴克感覺很屌"的這件事開始改觀.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3年後我們吃什麼?

清華大學動機所教授

 

13年不是很久以後的歲月,那時候你我都還活著,但是整個世界卻可能已經徹底地改觀:海運成本可能高到使越洋的糧食貿易不再可能。

目前台灣每年自己生產120萬公噸的米,進口100萬公噸的小麥、240萬公噸的大豆,和450~500萬公噸的玉米。如果我們仍舊延續現在的休耕與廢耕政策,當糧食無法進口時,我們要吃什麼?

後石油時代的來臨

根據牛津大學的研究,2023年時全世界石油的產量將只達到需求總量的一半。而權威的《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預測:2030年時石油每桶將高達200美元,是目前價格的三倍。[1]只要這兩個數據之中有任何一個成為事實,海運的成本都會高到使越洋的糧食貿易中斷,靠石油推動耕耘機的的糧食出口國也很可能會減產。

1

那時候,台灣的海運貿易可能只剩下大陸,而大陸的糧食自給率僅95%,她要如何提供台灣每年超過800萬公噸的進口糧食?

當石油的生產量僅及需求量的一半時,現在的石油用戶中將有一半被迫退出市場,改用其他能源。石油用戶中附加價值最低的前兩名很可能就是每件100元的T-shirt,和穀物的越洋運輸。它們甚至有可能在2023年之前就因為負擔不了海運成本而消失了。

事實上,2008年春天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20美元時,台灣就曾經暫停從美洲輸入玉米,而專案特許從大陸進口。因此,上面所描述的未來雖然令人驚恐,卻有嚴謹的事實根據,絕非恫嚇之言。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食物來源是種植者選擇之下的產物

這個選擇不僅是為了配合四季的節氣 

許多時候其實來自於人為因素的干擾

 

農人種植作物終究是為了銷售到市場 

如何運送食物, 保存食物, 增加貨架上的銷售壽命(shelf life)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選擇與權益

然而在廣大的蘇格蘭農作時 

我發現勞力與機械更是有著絕大的影響力

 

譬如說  有機農場與傳統農場最大的差別在景觀環境

一般而言  有機農場為了與大自然合作共存 

通常會利用土地輪耕  栽種著多種類的作物與動植物

像是雜草可以收集作為綠肥或是動物飼料, 香草可以防蟲, 果樹可以吸引鳥兒, 花朵可以吸引蝴蝶與蜜蜂  這些多樣性讓我每天都驚奇地發現大自然的美妙

IMG_0994.jpg

(夏天是豆類採收的季節  園丁們分散在不同區塊栽種  我最近常常需要在這兒採收四季豆)

 

但是維持著諸類的有機原則卻需要使用大量人力 

如果一切只講求效率  以方便為首要的利益考量之下 

所導致的就是傳統農場隨處可見的機械化與單一性

 

我常常訝異於隔壁傳統農場的地理景觀是如此的單調平凡

一整片的大面積僅種植一種作物  整齊劃一的青花菜  一樣高度  一樣顏色 

一樣大小  而且我在他們的農場裡看不到半個人


因為機器取代了一切  只要固定地用耕耘機撒種 

用定時器灑水  用農藥控制病蟲害  種菜是如此簡單呀!  


採收也是一門學問 

我愛吃的紫色小花青花菜(purple sprouting broccoli)必須親自用雙手折枝採收 

在豔陽下拖著籃子走過一株株的作物  在綠葉中挑選適合的成熟紫菜花 

我花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採收了兩公斤 

這也是為何在一般超級市場買不到紫色小花青花菜的原因:

傳統農場不願意付出過多的人力與時間去採收這種麻煩的作物 


市場上常見的綠色球狀青花菜只要用機器掃過就能採收個成千上噸 

在利潤與效益的考量下  傳統農場當然選擇種植方便管理的綠色球狀青花菜

IMG_0988.jpgIMG_0704.jpg

(上為我們農場裡的紫色小花青花菜, 下為傳統農場大規模栽種的球狀青花菜)

 

勞力與機器絕對地控制了消費著在超級市場裡的消費選擇

很多時候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以為自己有選擇的自由及權益

"我喜歡買什麼就買什麼呀~!"  但其實這是種類似於井底之蛙的想法  

除非自己成為食物的生產來源者  或是對商業食物鏈有更深的了解 

才能提高自己對食物來源的控制或是保障自己消費的權益 


//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 回到從前, 在台灣南部嘉義爺爺奶奶家的門口會有一棵高大的龍眼樹. 夏天回去時, 爸爸跟伯父會架梯子, 拿長竿, 試圖將藏身在龍眼樹那濃密的深綠色樹葉裡的一串串龍眼摘下來. 這時的小孩子們最興奮了! 我們會放下正在庭院裡進行的遊戲, 跑到龍眼樹下歡喜地尖叫, 就像嗷嗷待哺的雛鳥一般, 等著吃著現採的龍眼.

硬梆梆的龍眼殼不容易敲開, 我總是心急地用雙手拇指用力一壓, 往往把手指弄得髒兮兮, 就是等不及想要咬下一口帶著獨特香氣的龍眼肉. 滿足了嘴饞的慾望, 爺爺奶奶的雜貨店門口有一條清澈的小溪, 我得一步步小心地踏下小石階, 把手浸到冰涼的溪水裡把手洗乾淨.

old.jpg

小溪, 龍眼樹, 爺爺奶奶的雜貨店. 如今已經一切消失; 留下的, 僅存我美好的童年回憶.

他們的消失, 是因為工業化及商業化的結果. 鄰近工廠為了排放廢水, 官商勾結把村內的整條小溪當作水溝給蓋了起來. 之後政府說為了要發展鄉村必須拓寬道路, 龍眼樹也接著被強制砍除了. 雜貨店的關閉在奶奶去世之前, 因為連鎖超商的接連開幕, 加上鄉村人口外流, 奶奶說開店根本沒賺錢, 反倒是我們每次回南部時最愛在店裡流連.

這些美好的事物一去不覆返. 我們能做的, 除了抗爭, 除了屈服, 還能做什麼?

樸門農耕(permaculture)的創始人Bill Mollison在1950年代發現工業化劇烈地改變了他的家鄉--澳洲Tasmania島的生態景象及社會結構, 因此他成為環保分子, 參與抗議, 然最後卻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改變威力強大的市場經濟. 他決定放棄抗爭, 因為一切的努力結果只是白花時間. 但是他選擇的並不是屈服於社會制度, 而是讓自己先遠離人群, 積極地去了解生態, 環境, 以及尋求人類與大自然共處的方式. 這也是樸門農耕被開創的由來. 

我對於社會制度可以被改變不如Bill Mollison那般悲觀, 但是對於如何恢復被破壞的環境卻極度不樂觀. 乾淨的小溪, 茂密的龍眼樹, 要怎麼能夠才能將腦海裡的舊回憶還原建構在舊土地上呢? 

能做的, 是透過知識, 經驗, 及觀察, 不去支持也不成為破壞環境的幫兇; 能做的, 是去親身去力行低碳低能源生活, 即使真的很勞累 (譬如說有機農耕強調人力, 不使用需要大量耗費柴油的機器).

時光沒辦法倒流, 已經骯髒的小溪也不該被漂白, 但是我冀望著去追求思想, 行動, 以及道德上的進步.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 wonder, these days, why there are young people around willing to work labrously as organic farmers? To me, they are system fighters, not labours.

Rob Hopkins' concept of "resilence" explain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lture. I can't agree more that it's more than the issue of sustainability.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se are two videos might be a good reference for you :)

 

The Story of Bottled Water from The Story of Stuff Project

 

And Tapped, a film that examines the role of the bottled water industry and its effects on our health, climate change, pollution, and our reliance on oil.

 

 

// end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ymposium: Is our world overpopulated? / Speaker: Michiel Bakker / 29 November 2009

IMAG0327.jpg 

應Hella之邀, 頭一次參加荷蘭當地的學生組織- 國際社會主義(internationale socialisten)的活動. 因為已經來來回回相約了好多次, 即使禮拜天起得晚, 有點感冒加上外頭又濕冷, 我還是冒著風雨趕去學校的Crea. 一去發現全是講荷語, 本來想趁機溜走回家趕報告, 但好巧不巧在門口又遇到人! 結果一留下來, 他們幫我當場找了個英文翻譯, 在萊登念歷史博士的Karwan居然立刻就移坐到我旁邊, 毫無準備也能馬上口譯! 雖然當中有些遺漏, 但是能翻出來的部分都十分清楚! 實在佩服這群社會主義學生的實力!     

我參加的座談是有關糧食與環境, 標題雖為"這個世界人口過多嗎?" 但其實講者Michiel Bakker先生很明確地否定了這個假設. 他表明, 早從羅馬時期, 人口是否過多就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現在主流社會開始注意糧食危機與貧窮問題, 往往把癥結點放在人口過剩, 然而Bakker認為重點不是人口, 而是經濟體系所創造的需求及分配不均. 譬如說: 在美國生產的食物其實足夠供養美國人口的八倍, 但是美國境內沒錢負擔食物而需要申請補助的人卻年年增加; 還有很多開發中國家其實都能夠自給自足, 但是因為IMF跟世界銀行等要求, 為了還債而不得不進口已開發國家大量的輸出農產品, 因而造成擠壓國內市場, 影響國內整體經濟及物價. 另外, Bakker提到環境問題, 已開發國家如荷蘭, 因為糧食生產已轉向以酪農業為主, 品種固定的乳牛就連死了也不能成為食用肉, 這些已開發國家的糧食生產方式所產生的食物碳足跡, 遠比開發中國家高的多. 而開發中國家的環境問題Bakker則提到養殖漁業.

會後發言踴躍, 聽眾們討論的有: 阿姆斯特丹日益增多的建築是否表示人口過多? 人們是否有選擇居住地方的的權力? 貧窮是否導源於沒有個人選擇? 最後Bakker認為環境問題已經慢慢浮上檯面成為主流, 從災難片開始以環境及氣候變遷做為劇情就可以看出這個趨勢; 但是Bakke很激動地指出他厭惡現在的災難片: 從前的災難片(如外星人攻占地球)會描訴人類如何解決問題, 但現在的災難片卻讓人們感到沒有希望.

參加這個不到一小時的座談會讓我受益良多! 可惜沒辦法聽懂荷語需要靠翻譯. 我常覺得來到阿姆斯特丹念書, 整個腦系統似乎需要全部更新, 因為我念的科目十分批判, 而我們學校又以文化批判最為著名, 害我新媒體念起來覺得好厭倦~! 但今天跟這群社會主義學生聊到環境及糧食問題時可真是聊得開心! 我開始覺得, 人類社會的問題都很類似, 終究逃離不了權力, 階級, 控制, 反抗這些因素, 只是在我學的領域中, 必須把這些因素反映在新媒體的發展上: 機器控制論, 網路, 商業利益, 社群發展, 硬軟體開放碼諸類理論尚未成熟的領域上.

跟Karwan與Hella在樓下咖啡廳喝了杯茶, 順便聊了十二月在哥本哈根即將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 到時可能會在那邊碰頭, 想必將會是個巧妙的際遇:)   

//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