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繼彭明輝教授那篇13年後我們吃什麼的文章後, 我正好看到248農夫市集創辦人楊儒門談及農學市集/共同購買的社區型支持農業(CSA). 他認為CSA能夠解決台灣未來可能面臨的糧食危機.

只要是對有機或農業比較關注的人, 一定都對CSA不陌生. 這個機制類似於目前宜蘭正在發展的穀東俱樂部:


簡單的說,穀東就是股東,差異在於投資標的物是稻米。更進一步的意義,這個從「共同購買」概念延伸的穀東俱樂部,是要讓消費者可以跟生產者直接面對面的聯繫、交流;而再更深層的意義,則是人與人、人與土地、與生活、與生命的連結。

「共同購買」是源自於日本的「提攜」運動( 發音為teikei), 意為合作、聯繫之意。1965 年由日本的一群家庭主婦發起,為解決食物的農藥汙染、加工及進口食品等問題,開始與在地生產者展開的合作運動。後來美國輾轉引進「提攜」的精神,成為近年頗受注目的社區協力農業(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穀東俱樂部運作的方式,是先召募一群人成為穀東,以分購稻米的方式預約訂購,從中提撥一份固定的月薪聘僱他為「田間管理員」,由他負責農務的執行工作,收成後把稻米依預購數量按月寄給每位榖東。

但在栽種過程中的選種、播種、育苗、插秧、施肥、收割等等步驟,都必須告知或經過穀東同意,以保障穀東所購買到的稻米品質。這可說是打破了資本主義下純粹買 賣交易的關係鏈,消費者與生產者是同一陣線,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一起來圓田園夢。穀東一推出就受到很大的迴響及認同,近幾年在台灣各地也成立了不少類似的團體。

~轉載自30雜誌


"世界上窮人這麼多, 為什麼要選擇幫助農夫?" 在有機農場當義工時, 我曾經想過這個問題. 但是我逐漸發現這根本就是個蠢問題! 首先, 我不應該以收入不穩定去評斷農人是窮人; 他們沒賺大錢不是因為沒有工作能力, 不是偷懶, 而是工業社會發展之下所促成的經濟結構問題, 同時也是他們對於自己生活型態的選擇; 其次, 我不是幫助農人, 而是與他們合作. 說真的沒有iPhone我不會死, 但是沒有糧食蔬果我就真的就不知怎麼活了! 我的問題應該改成: "務農這麼辛苦收入又不穩定, 這些有抱負的有機農戶還如此堅持, 我是否應該以行動去感激他們對人土關係的關懷?"

這並不是一股崇高的理想, 而是跳脫現既有消費社會框架的一種思考. 在土地廣大的英國, 有越來越多消費者逐漸放棄對連鎖超市的依賴, 選擇向當地有機農場購買當季農產品. 我的農場工作常常就包含蔬菜盒(vegetable box-消費者與農場每周固定訂購最新的收成作物, 由農場直接宅配給顧客)分配裝箱, 那是我最喜愛的工作-- 可以接觸各種新鮮蔬果, 同時想像著顧客收到這些食材時的表情.

有些本身對種菜也很有興趣的顧客會選擇到農場義務幫忙拔雜草等工作, 這時農場就會免費贈送他們一盒蔬菜盒. 很多東西可以不必靠金錢去獲得, 說實在也有很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 英國的慈善事業做得十分發達, 消費者意識也很高漲, 這些都間接幫助了CSA的發展.

IMG_9250-2.jpg

IMG_9251-2.jpg

(我在第二座農場時常常需要超時工作 所以每次一到禮拜三的蔬菜盒包裝日Vegetable Box Day 我就很開心 因為可以待在室內跟鄰居們一邊打包一邊聊天  而且還可以提早結束一天的工作)


人口密集又熱心公益的台灣其實十分具有發展CSA的潛力, 但問題不是沒有制度, 而是許多人在想著推廣有機農業時還是常常圍繞在如何讓它變成可以賺錢的生意. 我感覺這是台灣發展CSA最大的瓶頸: 市場走得太快, 而大眾關心環境保護的腳步還沒跟上.有機變成一股商機, 而非理念支撐而生的一股運動.

不過可喜的是, CSA運動在台北以外的縣市已經逐漸發展了起來! 尤其在東部地區的許多角落更是出現草根性的浪潮. 有機農場與社會大眾的互動交流, 除了可以讓有機農耕更加茁壯之外, 保障了消費者以公平價格購買到有機蔬果的權益! 台北人如果不趕快有相關的意識與行動, 13年過後, 就只能面臨高價也買不到糧食的窘境了吧? 

0224355ba8ae5e9f5640a1623898b912.jpg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