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回到都市, 感到最明顯的衝擊就是商品的過度包裝. 這個現象不論在英國或台灣都是一樣.


每日習慣拿著馬克杯來個數杯咖啡或茶, 自己泡, 自己沖, 咖啡渣或茶包還可以回收用來清潔或當冰箱除臭劑. 但一到外面買杯飲料就不難發現自己馬上製造了多少垃圾: 塑膠杯, 紙杯, 熱飲夾克(holder), 吸管, 攪拌匙甚至是糖與奶精. 諸類垃圾若能回收或許還有點價值, 若不能回收也就只怨嘆地變成造成環境汙染的垃圾.


IMG_9791.JPG

(在農場生活時幾乎沒有碰過任何塑膠與紙製餐具)


IMAG1344.jpg

(一回到城市就忍不住在路上買咖啡 好喜歡這款紙杯的設計  但是最後還是被當做垃圾丟掉)


在都市生活到底可以多環保? 很難的課題, 我發現; 因為幾乎每個消費行為後面所代表的都是或多或少的汙染. 雖然家中從事免洗餐具相關生意, 我很早就不喜歡這些會成為萬年垃圾的塑膠類餐具, 譬如說傳統塑膠袋壽命通常超過100年後慢慢分化, 因此傳統塑膠無法堆肥, 而且少於2% 塑膠袋可被回收再造.


前陣子為了尋找環保型/生物可分解的免洗餐具, 我連絡了數家廠商, 希望對國內的產品及原物料進行了解. 經過幾個禮拜的研究, 我很失望地必須說: 沒有任何產品符合我的環保要求. 所謂'生物可分解'這個統稱其實包含著不同程度的分解(見下表)(註一), 而目前國內的生物可分解技術主要分為兩種: 第一種在傳統的塑膠粒中添加可分解粒子, 這些粒子能夠分解塑膠. 這類宣稱"環保"的產品存有些潛在問題, 其中最讓我不能接受的兩個事實是: 一, 仍然使用石油製造塑膠; 二, 分解之後還是塑膠.


生物可分解塑膠(綠色塑膠)在環保塑膠市場上的名稱說明
全生物分解塑膠  塑膠能在自然微生物行動譬如細菌、真菌和海藻的自然作用下分解。(分解範圍需達到90%以上)
堆肥塑膠  在堆肥產生期間二氧化碳的塑膠(二氧化碳), 水、無機化合物和生物致其它分化, 並沒有毒性殘滓。
光學分解塑膠(即聚乙稀、聚丙烯及多苯乙烯) 光學分解塑膠根據由光(太陽)觸發的光解或化學反應。它只在陽光暴露下分解。但當陽光的紫外強度降低,塑膠分化能力降低。只有在夏天分化過程將會加速。
生物組合塑膠(即澱粉加聚乙烯)又稱降解塑膠 在塑膠市場上,生物組合塑膠是第一種由澱粉混合傳統塑膠的塑膠產品。他們是只生物組合塑膠而且不完全地生物可分解的。(塑膠含量70% + 澱粉含量30%所制成的成品)


而另一種可分解技術是使用聚乳酸( PLA, Polylactic Acid,從玉米澱粉提煉出葡萄糖聚合而成的一種材質)去製造免洗餐具. 以植物做為原物料的說法看似"環保", 然而我打從一開始就想不透: 大規模開墾土地栽種單一作物如玉米, 其目的就是為了製造塑膠?? 這點讓我想到有一次我跟來自美國威斯康辛州的Kristof在蘇格蘭愛丁堡的有機店用餐時, 我們很驚訝店裡提供塑膠水杯. Kristof很直接地前往櫃檯, 詢問為何講求環保的有機店會提供塑膠杯; 店員很得易地解釋 '這是玉米澱粉做的杯子,' 但想不到Kristof這十八歲的小鬼竟反問一句: "為什麼要種菜去做杯子而不是去救人?"


IMAG1723.jpg

我跟Kristof(圖右)在農場裡整理剛出土的洋蔥與胡蘿蔔


IMG_9185-r.jpg

(將糧食作物做為替代能源的做法十分具有爭議性. 在英格蘭有許多農地漸漸被油菜花田所取代, 因為油菜籽可以做為製造柴油的生質燃料. 如此雖然可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但是許多人卻反對利用土地去製造餵汽車的燃料, 而非生產餵飽人的食物)



關於PLA, 之後我又發現另一個震撼的事實: 研發玉米澱粉去製造塑膠的公司包含孟山都(Monsanto)及嘉吉(Cargill)l等惡名昭彰的基因改造作物/化學農藥公司, 當各界普遍對種植及食用基改作物還存有很大的疑慮與反對聲浪時, 這些公司很聰明地將基改作物拿去製造塑膠. 身為擁護有機農業的環保份子, 要我支持孟山都或嘉吉所研發的基改玉米澱粉杯真是情何以堪呀~~~! 所以經過兩個禮拜的了解並與廠商接洽後, 我只好回家秉告父母: 小女不才, 沒辦法接掌手家中免洗餐具的生意 >,<


另外,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紙餐具就代表環保, 其實不然. 因為在生產過程中紙漿必須經由化學處理, 製造與使用過程裡會產生聚氯乙烯安定劑、雙酚A、塑化劑等有毒物質. 除了環境與健康的威脅之外, 紙的來源更代表著生態破壞--根據綠色和平國際組織的調查報告, 印尼廣大的泥炭土及天然林早已被商業集團重度大規模開墾採伐, 用來製造民生及商業用紙; 這些濫伐行為帶來當地的生態浩劫, 不僅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 而當地極度瀕危的蘇門答臘虎也是因為棲地被破壞而數量驟減(註二).


這些零零總總的經驗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看似許多事情看似單純卻一點都不單純的大道理. 在都市生活如何達到真正的環保對我來說是門大學問. 美國記錄片No Impact Man裡的男主角曾經嘗試在紐約市過著'不造成環境負面影響'(no impact)的生活長達一年, 而我, 還在台北這個大都市中慢慢摸索與實踐著包裝減量的課題.

 

 

 

註一: 綠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greenlifetech.com.tw/page4.html

註二: <紙猛於虎--亞洲紙漿APP如何將蘇門答臘虎推向滅絕>, 2010年9月, 綠色和平出版.

 

延伸視聽:

Dianna Cohen: Tough truths about plastic pollution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