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慢食》這本書的忠實讀者,平常不嗜精緻美食的我,很難得如此喜愛一本探討美食文化的書。然而我卻被作者謝忠道的文筆深深吸引,樸實中蘊藏著雅緻流暢;那股柔順、細微、卻帶著廣度的評論,讓作者對飲食文化的觀察顯得真誠;不流入僵硬的寫實作風,同時挑起我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思索。

這一年多來我已經很少買書(不過還是定期買某些雜誌),大多的時間我都是坐公車大老遠跑去圖書館借書。除了想省錢、省紙資源之外,我也開始享受與大家一起共用書籍的感覺。在英國農場生活時改變我最多的就是這種共享的概念,我不再追逐著又新又好的東西,想拼命擺進自己的房間收藏,現在反而認為如果能夠把舊資源發揮到最大的效益才是最讓人喜悅!

可是當我在政大書城看到謝忠道的新書《慢食之後》時,我翻了翻、想了想、在書店裡走了兩圈,最後還是決定打破這陣子自己堅守不買書的原則...畢竟我曾是《慢食》這本書的愛好者啊!情有可原吧!

在此分享這本新書的作者序言,讓我們一同思考:除了己身的健康問題之外,後工業時代的人類飲食文化對地球與環境所帶來巨大的影響;我們能夠靠自己的飲食方式改變什麼嗎?

慢食之後    

 

--- --- --- 

為地球養身 ◎謝忠道

 

這不是一本飲食道德經,或是健康觀念實用手冊。就算你逐字背誦,早晚默唸,它不會讓你長命百歲,青春永駐,更不會驅災避難,辟邪抗厄,或是當選好人好事代表。這純粹只是一本自我思考的過程紀錄。真的要檢討,我的生活絕不是環保養生的最佳典範。

我不買有機食品,除非它好又便宜;我一件有機棉衣也沒有;我很少運動,每年跑步游泳的次數肯定沒有喫松露魚子醬多(還是我喫太多松露魚子醬了??);我喜歡spa按摩大於網球瑜珈,但是單車是我每天的交通工具;我不抽菸,但不介意飯後哈上一根好雪茄;我喝酒,但是只喝喜歡的;我也喫冷凍食品,櫃子裡有泡麵罐頭,炸雞薯條也不忌口。但是這都不是我的主食。我挑食但不偏食,什麼都喫,但不吃魚翅(黑)鮪魚,不喝瓶裝水(除非在餐廳裡或旅途中)。在沙漠裡朋友好意買了一瓶可樂請客,被我婉拒,換來白眼一雙和謔笑一句:歹逗陣。



我喫健康食品,但是二二六六,數量比阿斯匹靈還少,吃到保存期限都過了;我不會養生,但是盡量避免人工添加物,包裝後面的食品成分表看得比誰都認真仔細。出門關燈,不用的電器我會把插頭拔掉,但不是全部(懶)。我不會拿洗米水澆花(因為家裡沒有花),但是會在洗澡的時候尿尿(省馬桶水);我討厭洗碗,絕少用洗碗精;我愛喫魚愛吃肉,愛喫新鮮蔬果,大約都挑便宜的當地當季產品。

如果不是難以入口,我的餐盤裡不會剩下食物。上市場買菜前我會先瞧一眼冰箱,想想往後幾天會喫多少該買多少;雖然還是有不小心丟棄過期腐敗的食物,但我心如刀割,警戒自己。我貪便宜,但是努力不受"加量不加價、買二送一"鼓勵超額消費的誘惑;做為一個經常吃高級餐廳住豪華旅館,努力享受物質生活美好的人,我很珍惜所有的這一切。

朋友常常說我難搞,其實沒有。我知道我在做什麼。在能力之內,做對自己也對地球好的事。我做,但不強迫別人跟我做。但是我堅信,不是有錢就有更多的正當性去糟蹋自然,破壞土地,如果你的生活條件比常人強,你的責任也相對地多;如果你的學識職位比別人高,你的義務也同等地多。每個人出生時都是赤裸裸地不帶分文地來到這個世界,消費自然,耗損資源,享受一切,走的時候如能什麼都不留最好。如果不能,也不要讓這個地球更糟。

改變一點習慣和價值觀,並不像很多人想的多花很多金錢時間,或造成生活委屈困擾。其實沒有。以前我相信好喫最重要,現在我依然相信好喫最重要,但是這個好喫和以前有一點不一樣。

如果前作[慢食]是以文化觀察作思考的縱橫軸,這本[慢食之後]就是以時空觀念當探索的經緯線,關注我們的飲食習性在當今時空環境下的問題困境,還有思考未來。

我不是美食家,不是營養學者,也不是激進的綠色環保基本教義派,但是我愛這個地球,喜歡我生長居住旅行過或沒旅行過的地方,我敬佩那些尊重土地愛護自然的養殖者,希望在書本電視上看到的動物植物大海高山會永永遠遠地美麗下去,喜歡的食物料理以後的人也都世世代代有福享受。

這本書裡沒有很嚴密謹慎的邏輯推論,龐大完整的資料收集,或是真理的科學實證,大多僅是從我個人日常生活的體驗小事裡出發思考,瑣碎拉雜,不時流於自說自話。我不敢說自己的觀點都是對的,但相信它們值得想一下。

我很喜歡法國電視台Canal Plus一個新聞報導節目[蝴蝶效應Effet Papillon]。這個節目做的都是些偏僻冷門的非主流題材:非洲某部落仍有追捕燒死女巫的迷信劣習,導致許多無辜女子遭受迫害;印度某小城鎮成為變性人中心,一位印度王子挺身照顧他(她)們爭取權益;南美某山區為種植毒品土地爭地盤,幫派間鬥毆拼殺;或是某第三世界國家如何剝削童工,非法移民如何偷渡。節目名字來自一個真實的物理現象:地球上某個角落一隻蝴蝶翅膀的輕微揮動,可能造成地球另一端巨大強烈的風暴。這稱之蝴蝶效應。

我知道台灣很小,個人的能耐有限,傾台灣兩千三百萬人之力節省再多的資源能源,一年的努力恐怕都不及大陸十三億人口一天的浪費揮霍。我的能力輕微,無可能改變世界,但是我相信蝴蝶效應,所以也許一本小書,可以說服幾個人跟我一起相信。而據我所知,全世界這樣的人到處都有,且越來越多。我真想用[蝴蝶效應]當書名,雖然顯得臭屁自大,但是主要是擔心讀者不懂,賣不出去。取名[慢食之後]當然是讓大家思索一下,慢慢品嚐食物,建立品味生活之後,是不是還有別的。

我是經常旅行的人,是think global, eat local的信徒。

能源政策,漁獲配額,垃圾分類,每個地區國家有各自考量的政策對策,可是如果你喜歡乾淨的山,管它是在瑞士還是西藏,你都應該同樣喜歡;如果你喜歡河水清澈,無論是濁水溪還是黑龍江,你都該一樣喜歡。高山大水是沒有國籍疆界的。大愛,也是。

我常常覺得我們的媒體沒有盡到該有的社會責任。激凸小三露點事業線的版面篇幅比保育有機減碳生態多很多,如果你只看前者,你的國際觀大概也只有D罩杯或是丁字褲那麼大。如果你看山看海,觀天觀地,你的世界觀會比較大些。如果你看得高看得遠,你也可以讓你的孩子看得高看得遠。

我是最近才在[西藏生死書]裡讀到這段驚心動魄的話:我們到底還需要多少類似的警告呢?"現代工業社會是一種瘋狂的宗教。我們正在剷除,毒害,摧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系統。我們正在透支我們子孫無法償付的支票… 我們的作為好像我們是地球上的最後一代。如果我們不從心靈,心理,見解上做一番徹底的改變,地球將像金星一樣變得焦炭而死亡"。這本書於一九九二年出版,今日讀來仍然警惕,然而,二十年過去了。

容我說句大話:這本書希望我們一起,為自己,也為地球養生,就從自己眼前的盤子筷子開始。


最後,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康健雜誌,這本雜誌是我知道的台灣社會對飲食智慧,健康概念做最多努力與報導的媒體。還要感謝時報出版的李采洪,沒有她不棄不離的鞭策與耐心,不會有這本書。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