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CAHLOWJZ.jpg

茶飲,在世界上受歡迎的程度僅次於水。全球每年生產三百五十萬噸的茶葉,過半數的茶葉被送往貿易市場,而茶葉採集這項手工業也成為各地百萬人賴以為生的重要來源。當茶葉被國際大型食品公司收購,包裝成隨手可得的輕便茶包之後,消費者在標籤上可以取得的資訊除了品牌、產地之外,還有什麼?


從茶葉到茶包,之中除了涉及繁瑣的國際貿易,也包含著南方國家所受到的不平等與貧窮問題。中國、印度、肯亞、斯里蘭卡是全世界四大產茶葉的國家,而全球的茶交易市場主要由Unilever(英國/荷蘭), Van Rees(荷蘭), James Finlay(英國), Tata Teley(英國)這四家買家公司所掌控。茶葉原產地負責種植、採集、乾燥、及大宗包裝等製程,出口之後再進入工廠作進一步的處理,進行調配、分裝、上架。


茶葉原產地承受著前端生產的風險,尤其全球氣候變遷更添增了質與量的不確定性。英國有著全球最大的茶葉消費市場,每年可以喝下六百億杯左右的茶。然而根據英國非營利組織War On Want的分析,一般英國消費者在超市購買茶包時所付出的價格,其中有53%付給超市(零售商),33%付給國際大盤茶商;換句話說,僅有13%的價格是付給茶葉的原產國。如果一盒茶包的價格是1.6英鎊,每一個採茶的第三世界勞工平均只分得一分,相當於新台幣5角。生產地付出最多的勞工、負擔著最多的風險,然而卻得到最少的報酬。


鄰近茶產地的許多居民都必須靠著採集茶葉的這份工作來養家餬口,他們的工資依照所採集到的重量來計算。在肯亞,要維持基本生活的每月薪資大致為79英鎊,然而採茶者的平均月薪卻僅有24英鎊,遠遠低於正常水平。生活困頓的他們不僅無法填飽家中每個人的胃,如今還要面臨節節上漲的糧食物價。


除了不公平的薪資之外,從事採集茶葉的勞工還需面臨完全無保障的勞雇關係。超時雇用、臨時解雇、惡劣的工作場所等情況在印度與肯亞十分普遍;許多人因噴灑化學農藥而得到的職業病,也因為缺乏勞工保險而無法求償。

 

在家中、辦公室、甚至是咖啡館,消費者啜飲著手中的那杯茶,便利似乎隨手可得。然而在精美設計的茶包上,我們卻看不到標籤背後所付出的代價。


這是一個即使知道,也不能說的秘密。

 

文/ 陳郁分

(photo from http://www.travelblog.org/Asia/Sri-Lanka/blog-46579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fen5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